帶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連續報名了幾場座談,順便也整理了一些筆記,
就在這邊和大家分享囉! :)
《五味太郎篇》
2012/2/1(三)五味太郎的創作觀暨與偕成社社長的經典對談
講者:五味太郎/今村正樹
一、創作觀點
1) 大人習慣以「個人興趣」區別喜愛的書籍,但「興趣」
在兒童或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並不明顯,純粹是看了書,感到喜歡或覺得適合自己。
2) 認為自己覺得有趣的東西,世界上應該也會有幾個人喜歡,
看到銷售成績後,發現和自己有同感的人比想像中多更多!
3) 圖像本身具有一定的力量,能夠較強的傳遞訊息讓人一看就懂。

4) 自己對圖‧文所要傳遞的意義特別感興趣,即使到了非母語的國家如台灣,依然喜歡觀察、嘗試解讀各種符號及文字,不論閱讀到的訊息正確與否,都很享受整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,正如同「繪本」的概念,道理是一樣的。
5) 針對作者與出版社的溝通部分,五味先生認為,創作者應具備責任感,出版社是拿錢幫自己出版作品,身為作者應該認知到這點,而更有責任感才行。若因不願與出版社溝通協調而自費出版,這種作家恐怕也走到末路了!
二、Q&A
A、五味先生部分
1) 一段故事固有的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在五味先生的創作中,時常變成「起、承、轉、…(點點點)」的開放式結局,原因是五味先生認為不一定要有制式化的結局,可以讓大家自己想想看,留給讀者無盡想像空間。
2) 鄭明進老師提問 [ 畫作中物件的比例關係 ] 時,分析五味先生的作品與兒童繪畫心理契合,如:喜歡的物件會畫得比較大!(註:五味先生馬上反問:我很好奇您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?/鄭老師也大方的回答自己在教兒童繪畫。)
3) 嚴淑女老師提問關於《窗外送來的禮物》巧妙的挖洞設計的想法
五味先生的回答是:沒有太多的想法,挖洞設計或顏色都是順其自然,沒有特別理由。認為人生真正的「謎」是自己,人的一生可以看見別人,卻很難看見自己,必須透過鏡子或照相才能看到。而自己也打算用一生來解「自己」這個謎。說到這裡,五味先生笑著說,自己這番話講得真好啊!
4) 作品有無喜歡的畫家或影響自己的作品?
五味先生回答:這種問題很常見,一旦回答了所喜歡的畫家或風格,別人就會認定自己受到何人影響而有刻版印象,因此,若真的要說受誰影響也只會有一個人,就是「五味太郎」!
5) 關於令人遺憾的日本海嘯事件,作品是否會受影響或反映時事?
五味先生表示,自己不會直接把事件反映在作品中,也會盡量避免「重新詮釋事件」的作法,如果是新的價值觀還好,假如是以往已有的觀念,自己則不會再重複做一樣的事。
但過了一段時間回顧作品,才會覺得當時也許真的有受到什麼事件的影響。
B、今村社長部分
1) 嚴淑女老師提問關於難溝通的作者及配合度
今村社長:修改太多已背離原作、原創,作者本身應具有獨特性。
2) 曹俊彥老師對今村社長的提問:有無對於做書的特別想法能和大家分享、做參考?
今村社長:五味先生作品的特別趣味能吸引讀者,即使不是大賣座的作品,只要能夠表現「五味太郎」就足夠了。
3) 鄭明進老師提問關於五味先生的讀者年齡層有無做過市場調查?最受歡迎的年齡層?
今村社長:未做過這樣的分析,讀者有各自的喜好,所以出版時也不會刻意分齡。
4) 鄭明進老師問各國最佳銷售量的市調?又歐美市場比例何者為佳?
今村社長:日本銷售最好,但海外也有一定接受度,受人口影響,美國銷售多過歐洲市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訪談中,可以發現五味先生非常幽默,正如同他的作品,逗趣充滿童心,
除了不按牌理出牌,想法還非常樂觀、積極,而且五味老師說話非常有技巧!
回答的問題越多,越讓人對他充滿好奇,更想透過作品認識他!
也許就像五味老師對自己的解讀,他就像個謎團必須用這輩子
不斷挖掘尋找,太快找到答案反而不那麼有趣了 :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